发育迟缓和ADHD
2020-11-20 来自: 温州昕翊儿童发展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:92
发育迟缓
发育迟缓又称精神发育迟滞(mental retardation,MR),是造成智力低下或智力残疾的原因。个体在发育时期内,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,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的缺陷。显现出儿童在运动、感觉、认知、语言、情绪、自控力及社会适应等有发展障碍。精神发育迟滞是遍及全世界的导致人类残疾*为重要的原因之一,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,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。据公开数据显示,各国流行病学调查的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1%~2%。我国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1.2%,其中城市为0.7%,农村为1.4%,边远山区更高。
发育迟缓儿童智商(按Wechsler量表):
轻度迟缓:智商50~70。无明显言语障碍;学习能力较低不能顺利完成小学教育,适应社会能力低于正常水平,但能学会谋生技能。可以社会交往。
中度迟缓:智商35~49;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,但词汇贫乏;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,但可以学会生活自理与简单劳动。成年时期不能完全独立生活。
重度迟缓:智商20~34;言语功能严重受损,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,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;生活不能自理。
极重度迟缓:智商低于20;言语功能缺乏;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不会讲话、不会走路,无法接受训练。
发育迟缓早期的症状包括:
在12个月以前还不会咿呀自语
1岁以前不会指认东西
1岁时不会用手势表达或不会挥手告别
16个月仍无法说一个字
2岁仍没有自发性回答两个字的句子
发育迟缓儿童普遍表现:
智力障碍。智力发育低下,定向力、注意力、领悟力、计算力均明显差于同龄人,重者不能读数 。
思维障碍。思维贫乏、联想单纯、判断不良、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等。
情感和意志障碍。迟钝、不聪、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,易激惹或兴奋躁动、破坏等。
在任何年龄都没有适当的语言沟通技巧。
因发育迟缓的儿童学习接收能力落后,以至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加严重。以5岁儿童为例,他的实际年龄是5岁,但其学习接收能力的年龄为2岁,也就是每天接触的信息正常的5岁孩子可以100%接收消化并加以运用,而这个孩子仅仅有20%的信息转化能力。成长的速度赶不上落后的速度。这也是为什么感统、融合等课程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原因。感统对脑损伤孩子有意义、融合对能力已经达到适龄儿童能力的孩子有意义,但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意义不大,仅有的一点积极的进步也赶不上落后的速度。还有些儿童只是单纯在某一方面发展迟缓,但可能会导致多重功能的迟缓。例如大运动迟缓,使婴儿在早期无力探索学习身边环境,也就无法发展其认知能力、精细能力等。因此,发育迟缓的早期发现及治疗,有助于减少某方面继续落后并扩散的影响。
发育迟缓的儿童*佳干预期是1岁左右,只要有指导正确的养育理念和方法,一般在2岁前即可弥补,但我们国家没有行之有效的筛查方式和筛查制度,一般家庭更难以**自查在早期发现。第二干预期是1.5岁到3岁,这个时期的孩子**8个月左右的"非ABA"训练可以将能力提升到适龄,即完全回归正常。4岁-13岁的重度发育迟缓的儿童已经不可能完全回归正常,前期训练需要3个月以上才能见到明显效果,需要18个月以上的训练才能将认知能力提高到接近正常。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,在我国称为多动症,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发展障碍。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、活动过度和冲动,常伴有学习困难、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。明显影响患者学业、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,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严重负担。
鉴别
ADHD是多种精神失调的合称。因此,要正确确认这一病症,不能依靠单一测试去确定,而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测试配合去确认。大多数多ADHD儿童从小就表现得兴奋、多动,无法置身于安静状态,幼儿阶段上蹿下跳,就是坐不住,甚至不理外界的关注,对家长、老师的话置之不理,我行我素,自我控制时间极短,经常惹出各种麻烦。进入学校后,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,多动症状就表现得更加明显。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不能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课,时而左右摇摆转身,时而离开座位到处走动,时而讲话,而挑逗他人,严重影响课堂秩序。放学后,到处乱跑,不爱惜图书和玩具,喜欢乱翻东西。多动症儿童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情上,特别是在课堂上做不到专心听讲,他们注意力涣散,容易受到环境影响,常常在课堂上心不在焉、东张西望或凝视发呆。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,做作业的时候他们通常是边做边玩、粗心大意、随意涂改、作业拖拉,很难按时完成,做到注意力集中很是困难。
上述所有ADHD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相似的,但我们所说并不是外在表现,而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,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综合的过程。我们重新细化了ADHD的分类,依据的不是外在症状显现,而是根据造成障碍原因进行的分类。他们或者是因为脑波比例过高造成兴奋过度,或者因为大脑神经信道出了问题,孩子的行为能力、自控力和心智落后于同龄的孩子造成理解力差或阅读障碍形成多动。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写作业时一会要水喝、一会抠抠指甲、一会玩玩笔或者叨叨几句,总之不能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做作业上,一般家长都会认为这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,然后就去找地方训练注意力,而问题的真正的原因——视觉能力不足引起的阅读障碍反而被忽略。
康复
轻度的ADHD儿童如果没有被发现,往往被当成缺乏管教的孩子,或被贴上天生劣根性的标签,在家中或学校受到相当严厉的管教。有些孩子智商并不低,但智商和学习成绩上却出现很大的落差,长期下来会与大人的关系恶化,再加上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佳,会让这类儿童在成长中衍生出其他问题,如抑郁症或反社会等倾向。但我们认为他们不是"不肯"控制自己,而是"不能",所有的所谓"恶行"无关孩子品质。
对于ADHD儿童,一般培训机构**感统和脑波反馈训练增强孩子的注意力,而医院的方法是吃神经类药物。但这三种方案在实际验证过程中都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。
1.感统训练
感觉统合训练在美国并没有成为学习障碍培训的方法,即使特殊教育界也没有成为主流,甚至逐渐没落,*主要的原因是感统的摆荡、摇摆、旋转、俯冲等动作,是用来刺激脑瘫患者前庭的。主要是**对前庭的刺激以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,ADHD儿童没有平衡障碍,走路正常,用感统训练没有任何科学依据。
2.脑波反馈
脑波反馈是希望**让简单的游戏得以继续作为奖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,它的原理是利用大脑产生的三种脑电波控制游戏。这种技术并不是现代的科技,1924年就被发现,在美国属于青少年用于玩乐的游戏设备。脑波是大脑自身活动的反应,并不能作用于大脑,就像心电图不能治疗心脏病一样。
3.药物治疗
目前医院的方法是长期吃药,短则三五年,长则五到十年。多动症中β波较高类型的占总数的15%左右,药物对于此类型的多动特征有较好效果,但对于其他特征,比如攻击行为、对立违抗、情绪障碍、社交障碍及与父母关系紧张等问题并没有直接的作用。对于因大脑神经信道阻塞引起的心理年龄落后、理解力弱以及阅读障碍等造成的多动症类型,药物也起不到作用。
我们长期跟踪研究ADHD儿童,创建出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。即**对儿童大脑进行训练提升认知能力,让孩子加速长大,增加孩子的理解力,行为能力和心智水平,使之与自己的年龄相匹配,多动的特征自然会消失。其次**控制力训练增强其专注能力。